【讲座心得】文学批评与《尘埃落定》

作者:tanshuji    时间:2015-06-16 09:11:00   点击: 次

【讲座主题】小说的视点、历史与抒情——阿来的《尘埃落定》及其他

【主讲人】陈晓明

【时间】2015年4月9日8:00—9:35

【地点】华中科技大学东九楼D218

【讲座心得】

文学批评与《尘埃落定》

来听这场讲座是一次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因为讲座本不是这个主题,原定题目是“在虚构中抵达陌生化的真实”不得不说,这个题目对我来说颇具吸引力,无论是虚构与真实的关系还是这个题目本身引发的矛盾性都促使我去一探究竟。说必然,则是出于我对文学的热爱,陈晓明教授对于文学的解读对于我来讲是一种体味文学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文字所带来的快乐。当然,虽然换了主题,讲座还是十分精彩。

《尘埃落定》是作家阿来的一本小说,曾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本次的讲座就围绕这本小说展开,但不同的是,陈教授采用了文学批评的形式对它进行了独特的解读。陈晓明教授解释说:“文学批评是重新整合当代文学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视野。”

陈教授通过四个“视点”剖析了《尘埃落定》,分别是:史的视点:尘埃落定的终结;傻子的视点与真相的二重奏;“藏地”的视点:神意、神秘与宿命;抒情的视点:心理特权与诗意表达。在第一个视点“史的视点”的分析中,陈教授强调“它是某种文明的最后的故事,它具有史诗性”,这部作品从本质看是一种历史叙事,是对一段特殊历史的文字记录。而在“傻子的视点与真相的二重奏中”的重点解读中,阿来这种用土司家二少爷——这个“傻子”的视点来叙事是非常巧妙的。因为这使得他能够把生活现实的逻辑全部打碎再进行重组还不显得唐突,而这些片段又可以拼贴出离奇怪诞的、本质的生活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下,心理现实和魔幻现实可以最大自由地呈现”,这种表现形式也让我们站在一个弱势群体的角度看到了人物等等心理活动和社会现实,具有很深的启示性。紧接着是“藏地视点”,这个视点相对来说更宗教化民族化,陈教授提到90年代后期是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兴起的时期,在此期间地域文化与神秘文化也逐渐开始盛行。《尘埃落定》正是以此为时代环境。其中关于“藏地文化”、神意、神秘感的描写都非常巧妙自然,“它揭开了农奴制社会和西藏风土人情的神秘面纱,引起了内陆人们的无限神往”。最后一个视点则是“抒情视点”,讲述了文章中细腻的情感表达,心理的描写和如诗的语言,这也是文学著作的不可抗拒的文字魅力,让人通过这些描写这些文字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聚散离愁。

最后,陈教授特别指出,虽然小说颇具特色、极富文采。但也有可以改进之处——小说叙述可能过于依赖傻子这一视角,这就造成了小说对宗教的叙事以及反思不够充分、深入。陈教授预测,“倘若在此方面深入追究下去,该部作品可能就是一部伟大的世界名著。”讲座结束后的互动中,有同学提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大都热爱都使用傻子这一形象作为主人公”的文学现象,陈教授的对此也表达了他的见解:中国文学由革命文学时期单一的叙述转变为更加多元的叙述,叙述有低、高之分,用诸如傻子、蛙等视角是作家在尽量放低姿态,努力用一种平和、诚实、普通的态度和读者对话、分享。这样的小说更便于理解,会有代入感,更接近生活。

陈教授的讲座让我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不仅是对《尘埃落定》的解读理解,更是收获了一种新的视角——以文学批评的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让我们可以领略不一样的文字魅力。浏览一本书很快很容易,但真正阅读一本书却需要我们慢慢思考与品味。

——13级 教育技术学(师范) 李安然

分享到:

0

上一篇: 【讲座心得】 定格讲台上的微笑

下一篇: 多看多思勤练习 设计实施两不误——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学技能培训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