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易凌云

作者:胡尉尉    时间:2016-11-05 18:13:18   点击: 次

易凌云,女,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硕士毕业,现就职于湖北省宣传部干部处。本科期间曾在三峡库区支教,毕业后又于大别山山区支教一年,之后保送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读研,2008年易凌云选择到基层当一名选调生,被分配到江汉区民族街办事处参加基层工作。工作之后,易凌云在市级以上的刊物上先后发表了50多篇新闻报道;组织辖区各类青少年活动100余场,帮忙撰写调研材料和讲话稿30来篇,其中《搭建“党员示范岗”平台,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文章在20093月的《社区党建》发表。

 

 

“任何工作平台都是精美的舞台,能否舞的精彩就看你自己。”一路走来,不管是本科还是研究生还是如今的工作,易凌云的发展都离不开“基层”两个字。从山区支教到社区工作,每到一个工作岗位她都将其视作自己的舞台,她曾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写道:“若基层是一片沃土,我愿意在这片沃土上,用我的青春,去耕耘一个繁茂的春天。”于是,她做到了,在基层这片沃土上,她不仅在偏远的山区为孩子们带去梦想,也在艰苦的基层社区踏实工作任劳任怨。

 

本科后支教:大山中单纯的快乐

大四保研之后,易凌云参加了研究生西部支教团,去大别山区英山县支教一年。英山县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处于大别山腹地中心,鄂皖边陲,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易凌云度过了简单而快乐的一年支教生活。

 

初到英山一中,易凌云就被安排去高一教高中语文。对于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易凌云而言,教授语文课程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从小就上语文课程,却从来没有真真正正地走上过三尺讲台教给学生们语文。虽然易凌云并不是学习中文专业的,但是她认为,从华师走出去的学生,无论教授什么样的课程,都应该有一种能把这堂课上好的能力。

 

面对我们对于上好语文课的质疑,易凌云解释道,“很多事情不要怕,关键是当你真正有机会站在这样一个平台上的时候,就要敢于去付出,踏踏实实去做。”为了把这门课程上好,易凌云不仅认真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还积极向年级语文组的老师请教,向他们学习教授语文的方法。虽然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当时的易凌云并没有将自己的教学完全局限于课本,她带去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语文即生活。”

 

“作为华师毕业的有着良好师范基础的学生,真正的转换教学思路,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跟他们讨论人生目标,都是作为一个有激情有理想的老师理应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易凌云换位思考,分析孩子们的学习心理,思考什么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从而引进了音乐教学、情景式教学等的新的教学手段,将自己在教育技术专业的所学应用到了语文课堂上。

 

在下雪的时候,易凌云会带着学生去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然后再让大家去写关于雪的诗或文章,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那时候就是想给学生带去一种全新的观念、一个宽广的视野以及对生活的一种感悟。”这样的课堂带给了学生们前所未有的体验,尤其是像语文这样的传统学科,在英山一中,易凌云的语文课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当时一个年级有七、八个班,而易凌云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即便不是第一,也常常第二、第三,这就是一个年轻的支教老师在教学上的大胆创新和探索的结果。

 

“也许当时说过的很多话自己都不记得了,但是那个时候对于学生们而言是有很大的启发的。”如今易凌云还和当时的很多学生一直保持着联系,“感觉就像是我们去打开了他们关于梦想的一扇窗,很有成就感。”

 

当时研究生西部支教团的口号是“花不到一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一生难忘的事”。而这的的确确成为了易凌云一生难忘的宝贵经历。“在英山的时光觉得自己很幸福很简单,看到学生那么喜欢你,那么信任你、那么尊敬你,就会觉得真的很值得。”

 

在英山一中的支教生活因为简单而快乐,“一个没有诗意的人竟也写出了几首不错的诗”,这样的生活让易凌云明白,幸福其实和物质的关系并不大,却和整个人的精神状态紧紧相依,单纯但是知足。

 

“简简单单、真真实实地一年书教下来,当英山一中的教室里响起《南湖秋月》的时候,作为华师人的一种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易凌云而言,这一年的的确确给自己的人生定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毕业后成为“选调生”:偶然中的必然

 

2008年的夏天,研究生毕业的易凌云做出了一个让她的老师和同学都很不理解的决定,放弃江苏大学的教师岗位,毅然选择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然而在她看来,这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自己多年来选择的必然。大二那年三峡库区的支教经历,大四保研之后大别山区的支教生活,都让易凌云渐生出一种基层情怀,也让她与今后的基层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选调生是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干部后备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对象。而最初“裸考”考上选调生的易凌云却并不清楚选调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就这样她仍以选调生考试第二名的成绩分配到江汉区民族街办事处工作。她将这归于本科与研究生期间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积累,“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

 

初到基层,“不懂政策”、“不了解情况”的易凌云已经充分做好了“当居委会大妈”心理准备。果不其然,琐碎的工作、忙碌的日程几乎与本来所学的专业知识背道而驰。当大家都为易凌云感到可惜时,她自己却不这么想:“当机遇把自己推向另外一个岗位时,没有专业准备也没关系,只要在这个舞台上好好表演就行了。”对于她而言,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人生的舞台,既然工作把自己推向了这个舞台,精彩与否就全看自己如何演绎。

 

在基层的工作,琐碎却并不轻松。工作初期,正值武汉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了维护好民族街的“双创品牌,每天早晨,摊贩们还没开门,易凌云和同事就已经穿梭在大兴路鞋城的市场里;正午时分,太阳正毒,她又和同事站在江边民权路的十字路口维持交通秩序;深夜11点,当大部分人都酣然入睡时,易凌云还穿梭在大街小巷里。不到一周的时间,她就走遍了民族街7个社区的所有主次干道、背街小巷,一天7个社区几趟跑下来,脚上早已磨出几个水泡。

 

在如此高压的工作环境下,易凌云没有抱怨也没有逃避,她把遇到的困难,工作的艰辛都当作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渐渐地,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易凌云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有了新的认识:“不能说在实验室写英文论文比扫地擦桌子重要和有意义,对于工作来说,无大小,无轻重,只要是自己的工作,就是重要的。”正是凭着这样积极乐观的态度,易凌云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迎接工作中的挑战,以饱满的热情不断向前。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20092月,易凌云被借调到江汉区委组织部,半年的工作时间让易凌云的思想有了更大的进步,能力和素质进一步得到了提高。重新回到街道后,她开始负责宣传、团委、青教的绩效考核的目标任务。担子重了、责任大了,但她也更有信心了。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易凌云在市级以上的刊物上先后发表了50多篇新闻报道;组织辖区各类青少年活动100余场,帮忙撰写调研材料和讲话稿30来篇,《搭建“党员示范岗”平台,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文章还发表在20093月的《社区党建》上。

 

人生信条:放下身段,每份工作都视为事业

 

 

大二时候在三峡库区支教过;大四保研之后,参加研究生西部支教团,在大别山区支教了一年。研究生毕业选择选调,一直以来的经历让易凌云渐生出越来越浓的一种基层情怀,她愿意在基层扎根,锻炼,成长。

 

“老师们都以安慰的口吻跟我说话,”易凌云回忆起大学老师在听到她的就职岗位时的反应。可是他人却不知道那段时间确是她工作最充实最满足的时期,她可以在不到一周的时间,走遍了民族街7个社区的所有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她可以写材料到深夜,困却轻松;她可以把自己当做是居委会大妈,在社区里打扫。

 

“工作岗位不重要,重要的事要放下身段,把每份工作当做是自己的事业,”在她看来,任何微小基层的工作都是一个个小的细胞,如果小细胞运行的好,整个社区整个社会就会更和谐。

 

她一直相信着,人生会有很多分岔路口,路不同,方向完全不一样,风景肯定也不一样,选择是重要的,但是选择之后更重要。因为人生是单行线,所以不能走回头的路,选择了就不后悔,重要的是在前行的路上,努力让自己走好,看的风景更多。

 

在基层的沃土上,她用的青春去耕耘着实践着基层就业的意义。“让时间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她说着。

 

她用实际行动证明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样朴素的道理,同时投射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充实生活。

   文/曾师斯  王清  王幸丹

分享到:

0

上一篇: 【校友风采】周欣

下一篇: 【校友风采】周超